“从严抓实”的党建思想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鲜活源头
发表时间:2016/11/05 21:41:02 消息来源:admin 

游国斌

摘 要:习近平同志1988年至1990年主政闽东期间,就贫困地区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他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抓实的党建思想和实践探索,构成了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鲜活源头。

关键词:习近平;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思想;实践

习近平同志1988年至1990年主政闽东期间,就贫困地区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由他的部分讲话和文章集结而成的《摆脱贫困》一书,既是他务实工作的真情写照,也是他基层探索的经验总结。他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抓实的党建思想和实践探索,构成了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鲜活源头。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这些思想观点及论述,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党的领导,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历史的经验证明,是党带领闽东人民取得了翻身解放,也只有党才能带领闽东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习近平同志主政闽东时,这里是全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区之一。上任伊始,他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他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1](p13)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党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因此,“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1](p14)这是党的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加强党的领导,就应该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进一步认识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的重要意义。

首先,密切联系群众是由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传统作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所向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同志引用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著述中提到的这样一个问题:1928年中国的希望似乎在国民党一边,为什么20年后形势颠倒了呢?归根到底,是国民党变得陈腐了,因而失掉民心。习近平指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能看到民心所向的问题,“这也确实道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的血肉联系。”他还引用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关于中国历史周期率的谈话,强调走民主新路,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1](P14-15)可见,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始终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其次,密切联系群众在党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双重考验的新形势下,更具有现实意义。从总体上看,我们党是能够经受住考验的,我们党同群众的关系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长期执政,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之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有鉴于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注意密切联系群众,那么,在革命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起来的血肉相联的关系就会失去。”[1](P16)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有句古训:“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来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把党的建设,特别是廉政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抓手,贯穿于政治生活、经济工作和社会建设中。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1](P27)这样才能团结和带领群众,才能取信270万闽东人民。

针对闽东地区家底薄,经济发展滞后,脱贫致富的任务十分艰巨的实际,1988年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研究地区总体工作时,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为了实现党的建设的任务,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和闽东脱贫致富目标,他提出了从严治党的要求,并把这一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付诸实践。

二、从严治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学习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干部应该要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毫无疑问,就是要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即使工作苦些、累些,他的心里也是充实的,这种充实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无穷的乐趣。”[1](P39)而当前更为紧迫、更为实际的思想和行动,就是“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1](P214)联系闽东的实际,党员干部则要有改变本地区落后面貌的抱负,树立“‘先飞’意识”。习近平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坚信“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这样,既可以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也可以振奋我们的精神。[1](P2)理想信念归根到底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缺乏理想信念,就不会努力把奋斗目标转化为现实。正如习近平所说,“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1](P9)

理想信念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韧劲。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1](P58)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1](P34)为此,闽东的党员干部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必须通过强加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闽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十分注重理论学习,指出:“我们正在从事的振兴闽东的宏伟大业,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1](P210)作为一个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学习,才能不断充实头脑,筑牢理想信念,才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所以,他强调:“我们一定要反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原著,反复琢磨、深刻领会”,并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注意学习好经济、历史、文学、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适应领导工作全方位、多层次的需要。”[1](P211-212)他不仅在许多场合倡导理论学习,而且注重实践,崇尚行动勤学不辍,知行合一,做出了表率

三、从严治党,就要选好管好干部,提升自身修养

党的干部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的执行者,也是凝心聚力、率领群众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领头羊”。党的干部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具有普通党员所不同的特殊作用。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工作扎实、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领导班子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能否搞上去,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这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是否有战斗力,而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又来自于班子成员的团结和集体作用。”[1](P209-210)习近平主政闽东期间,致力于打造班子成员相互协调配合的和谐氛围。他把领导班子的配合比作赛场上球队的配合,就是希望通过领导班子整体力量的有机配合,打好“脱贫致富”这场球赛。

从严治党,就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干部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面貌,关系到党的形象。因此,造成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要从选用干部做起,念好“人才经”。什么是“人才经”?习近平用“知、举、用、待、育”五个字来概括。“知”就是识别人才,包括识别人才的标准和方法,强调闽东作为贫困地区,更“需要一批能吃苦、讲奉献的人去工作”;“举”就是荐纳人才,强调“尚贤事能”,提出“共产党的选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四化标准,讲五湖四海,看政绩”;“用”就是量才授任,做到“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就是要挖掘人才优势,发挥其长处,为我所用;“待”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性,要关心、爱护和信任他们;“育”就是培养人才,这关系到百年大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因此,要精心扶植,严格要求,大胆使用。[1](P40-43)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优秀的干部进得来、用得上。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还要提升干部自身修养。青年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希望,要使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组织培养固然重要,立己修身更不可或缺。习近平同志既充分肯定青年干部的优点,也告诫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注意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1](P33-36)对于领导干部,他更是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体会,强调“为官四要”: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他还强调领导者必须具备五种修养:一要有党性观念,二要有度量,三要有气节,四要诚实,五要有气魄。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修养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而是靠实践的积累、升华。”“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1](P43-46)

四、从严治党,就要夯实基层组织,发挥核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它既承载着推动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任务,又处于直接联系党员群众的前沿阵地。闽东脱贫致富的重点在农村,领导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闽东要想脱贫致富,就必须“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如何在农村实现党的领导,这是农村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1](P159-165)

要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就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牢固确立其核心地位。习近平围绕着明确指导思想,摆好位置,纯洁队伍,改进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明确指导思想。我们共产党人只有顺应群众的共同意愿,才能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谈得上去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证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三是纯洁队伍,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我们必须把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首先,要抓好党支部成员的选拔和考评,特别是一定要选好党支部书记;其次,要提高党员的素质,才能真正带领人民群众去脱贫致富。四是从实际出发,改进工作方法。我们应当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应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从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发展农村经济的事业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共同脱贫致富的道路。[1](P160-165)

五、从严治党,就要自觉接受监督,建立监督机制

强化监督,是从严治党的关键和保证。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我们在使用权力的时候就要让人民放心。”[1](P29)因此,一切权力的行使必须依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绝不允许有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私利。”[1](P9)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动手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生存的温床。什么是温床呢?滥用权力,这就是一个温床。”[1](P28-29)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拓宽和健全权力的监督渠道,并把它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群关系的大事来抓。

一要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在习近平的大力推动下,闽东从领导机关到基层都实行了“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效果明显。[1](P28-29)二要注意听取群众呼声,自觉地接受他们的批评和监督。对于人民群众正确的意见,要及时采纳,以推进当前工作;对于不正确意见,要分别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教育。绝不允许向提意见的群众“戴高帽”、“穿小鞋”、“揪辫子”、“打棍子”。“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只要各级领导能够与群众结友交心,赤诚相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1](P63)三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有效地制止腐败现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就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要树立开放、开明的态度,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1](P86-87)

六、从严治党,必须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

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从严治党,就要严在作风。到闽东工作不久,习近平同志就指出:“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要通过肃正风气、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取得人民群众的依赖和拥护。”[1](P18)他多次强调要改进工作作风,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取信于民。他指出,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就要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他推崇焦裕禄精神,“把心贴近人民”,倡导各级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1](P62)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

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走群众路线,一要有群众观点,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二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遵循习近平同志的决策指示,闽东地区开展了三项活动:一是地县领导到基层去现场办公;二是各级领导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三是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转变了领导作风,增进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P17-18)

提倡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在闽东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当时闽东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基层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这就更需要我们到基层去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P209)出于这一初衷,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改进领导作风,“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1](P43)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深入基层,为民解忧,足迹踏遍了闽东的山山水水。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四下基层”在闽东地区慰然成风,干部作风大为改观,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闽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下基层”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摆脱闽东贫困的精神动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七、从严治党,必须抓好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我党的治党之策,是党必须始终要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同志主政闽东之初就指出:“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党的生命线。”[1](P)他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阐述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廉政建设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这种历史使命,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被敌人找到进攻的缺口。”[1](P26)

腐败是社会毒瘤,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共产党人的天敌。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都决定了我们党不能容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针对一些干部中滋长起来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特别是存在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侵占公物和中饱私囊等腐败现象,习近平尖锐地指出:“党内一小部分人的腐败问题确实已经到了难以容忍,不惩治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1](P26)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反腐败。他强调:“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1](P27)他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对肃清腐败较为突出的现象做了全面部署。接着,又出台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12条规定等。[2]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惩治腐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以权承包工程、贪污受贿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习近平同志强调共产党人必须过好“两关”:一是“自我关”,不断增强廉洁奉公的自我约束力;二是“人情关”,不要在涉及到人情的问题上丧失原则。[1](P28)他反复告诫领导干部要谨记“四句话”:一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对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二是“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三是“寸心不昧,万法皆明”,贪污受贿,鱼肉乡民,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四是“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1](P74-75)他还强调闽东地区的廉政建设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继续查处大案要案,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二是抓住重点,常抓不懈,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是动真格的,是真正要惩治腐败的;三是建立廉政责任制,领导干部要当好表率,廉洁自守。[1](P29-30)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根治腐败,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无愧于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

综上所述,习近平同志主政闽东期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抓实的党建思想和实践探索,与新时期他所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今天重温《摆脱贫困》一书,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源头、发展轨迹和科学内涵,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 游国斌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2014.8重印).

[2]福建日报采访组.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N].福建日报,2014-10-30(1-2).

上一条:习近平早期思想概述 下一条:“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摆脱贫困》一书看习近平唯物辩证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