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
发表时间:2016/11/05 21:41:02 消息来源:admin 

林心雨

摘要:“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由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所倡导,摆脱贫困的闽东探索,是对“滴水穿石”精神的实践诠释;甘做“水滴”、敢于担当,立足实际、胸怀长远的实干,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弱鸟先飞”的能干巧干,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改革发展的胆略智慧、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亲民惠民的伦理情怀和儒雅睿智的人格魅力。“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的闽东探索,是闽东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滴水穿石;摆脱贫困;习近平

“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由1988—1990年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所倡导。他主政闽东短短两年,创造性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坚持中央大政方针与闽东实际相结合,思考酝酿闽东发展道路,带领闽东人民艰苦奋斗,摆脱贫困,是“滴水穿石”精神最生动的实践诠释;《摆脱贫困》专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闽东任职期间的讲话、文章,生动再现了他的闽东探索和实践,凝练了习近平同志做人、做事独特的精神品格和实践智慧,是“滴水穿石”精神最深刻的解读。哲学大师黑格尔曾经说过:语言、文字是精神的定在,思维和行动、意识和意志是精神的一体两面。说话、文章,既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情感的表达,也是思想观点、能力水平和领导艺术的展现。透过“滴水穿石”精神和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的闽东探索,走近他的精神世界,感知和学习他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改革发展的胆略智慧、求真务实的执政艺术、亲民惠民的伦理情怀和儒雅睿智的人格魅力。

一、“滴水穿石”的精神意蕴:敢于担当、艰苦奋斗、实干能干巧干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习近平同志在青年时代插队落户时就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石之坚硬,水之柔弱,但滴水终究穿石,柔弱之水终究胜利,这种锲而不舍的情景深深印在习近平的脑海里,不断感悟其中的哲理。

“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1]P58表达了共产党人甘为“水滴”,“不追慕自身显赫,点滴进取,甘为总体成功铺垫”的自我价值定位和完美人格、勇于牺牲的豪迈与洒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愁不能成功”的豪情与壮志,彰显了习近平同志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与理想追求。

“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1]P58“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充满“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辩证法;经济建设错综复杂,更需要唯物辩证法,“是迎难而上,还是畏难而逃,就看有没有一股唯物主义者的勇气”[1]P58。当年闽东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也是唯一的沿海贫困区,被称作“黄金海岸断裂带”,“老、少、边、岛、贫”是闽东代名词。1988年,全区热议三大经济话题:开发三都澳港口、修建福温铁路、建设中心城市,希望上重大项目,从根本上一下子改变落后面貌。到任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对此泼了冷水,“一说改革开放,就想马上四方来助,八面来风,结果只能是多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一谈经济发展,就想盖成高楼大厦,开办巨型工厂,为追求戏剧性效果而冷漠必要的基础建设意识,终究会功者难成,时者易失!”[1]P58。落后地区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滴水穿石般的变化”[1]P58;贫困地区可以“弱鸟先飞”,“在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不仅可能,而且现实”[1]P2。倡导“滴水穿石”精神:甘做“水滴”、敢于担当,立足实际、胸怀长远的实干、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弱鸟先飞”的能干巧干,坚决摒弃好高骛远的空想、侥幸成功的投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赴后继,甘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1]p57-59。“滴水穿石”精神和摆脱贫困的实践探索彰显习近平同志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追求、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和实干、能干、巧干的实践智慧。

二、对中国道路“何愁不能成功”坚定自信:源自习近平同志开阔的眼界胸襟、通达的政治气度

坚定自信是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对失败挫折的反思,对成就的超越,对未来的执着都是坚定自信的表现。习近平同志的坚定自信,源自他开阔的眼界胸襟和通达的政治气度,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为基础和特征。一个人的眼界胸襟和精神气度由他所掌握的思想理论武器所决定,用怎样的思想武器观察世界,以怎样的胸怀吸纳智慧决定了他的视野和高度。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基础上更好地改造主、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掌握这一武器.就站在了思想理论的制高点,就拥有宽阔的眼界胸襟和坚定自信的精神气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赋予习近平同志自信、自豪而不自满,清醒、自觉而富有进取精神的坚定自信。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问题上态度鲜明,是习近平同志一贯强调并身体力行的政治品格,是“滴水穿石”精神的内蕴,也是贯穿闽东摆脱贫困实践探索的活的灵魂,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要义,蕴涵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复杂性等重大历史问题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对闽东发展脉络的认识、把握和坚守,对闽东摆脱贫困道路的顶层设计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世界观、发展观和实践观上的历史大视野和通达大气的政治气度。站在理论与现实、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思考闽东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坚持把中央大政方针与闽东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谋划摆脱贫困大战略,自觉地把闽东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乃至与世界关联中思考,放在发展的历史时空中谋划,正确处理闽东发展最具基础性根本性的六大关系[1]P90,反对割裂整体与局部、历史与现实,彰显习近平同志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把握与娴熟运用。

习近平同志对闽东未来充满信心,对闽东摆脱贫困道路充满自信。人民有信心,社会才有力量;奋斗有目标,才能凝聚正能量。如何让闽东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始终坚守理想信念,树立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通过“闽东之光”展示闽东锦绣河山、灿烂文化,展示闽东人民善良质朴、自强不息,“知我闽东、爱我闽东、建我闽东”,提振闽东人自信、奋进的动力;审时度势,提出顺应历史发展、切合闽东社会进程、富有感召力、凝聚力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摆脱贫困。摆脱贫困是闽东几代人的梦想。习近平同志到闽东任职后,轻车从简,访贫问苦,用大量时间调查研究,深入县市乡镇,全面把握闽东区情,勾勒出与国家改革潮流同向、发展大势同步的闽东摆脱贫困线路图:立足闽东实际,“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1]P178,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创造条件“弱鸟先飞”,摆脱贫困。奋斗目标获得一致认同,思想意志统一,党心民心振奋,全区上下形成谋求发展的强大合力,摆脱贫困的自觉行动。习近平同志向全区人民传递内心的坚定自信,凝心聚力,滴水穿石,实现梦想。

三、甘为“水滴”,敢于担当:源自习近平同志优良家风的熏陶、亲民爱民惠民的伦理情怀和共产党人的自我价值定位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注重家教,以身垂范,形成优良家风。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一生俭朴,也要求子女勤俭节约;经常回顾创建陕甘边根据地时党和群众之间建立的鱼水深情、血肉联系,“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一切”,鼓励子女安心基层工作,深入联系群众;“农村是一个大学校,是学之不尽的知识宝库,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教诲儿女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优良家风,深深烙在习近平心上,对他的精神信念、行为方式、工作作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8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在基层度过7年宝贵岁月。农村插队生活异常艰苦,与黄土高坡的乡亲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百姓结下深厚的情谊:百姓的期盼成为习近平心中时刻的牵挂,摆脱贫困,带着百姓奔好日子成为内心最纯朴、最强烈的愿望。由于劳动积极,习近平很快成为陕北农村近3万名北京知青中第一个生产大队支书,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学识服务当地百姓,“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科技活动,尝到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那种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1]P187。22岁离开黄土地,习近平更坚定了人生目标:为人民做实事。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基层仍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在闽东,他跑遍绝大部分乡镇,经常一连数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山路上颠簸,在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上艰难步行,用大量时间走村入户了解百姓疾苦和期盼,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长期艰苦环境的自觉磨砺,多年深耕基层的工作历炼、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百姓疾苦的深切体验,拉近习近平同志与人民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铸就了他亲民爱民惠民的伦理情怀。

“为官一场,造福一方”[1]P76是习近平同志亲民爱民惠民伦理情怀的凝练。在心中涵养与百姓的亲近感、对人民疾苦的感知力和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相统一的立场上观察、思考、处理问题,不脱离、不疏远群众,贴近、服务群众,始终关心群众利益、切实满足群众需要,具体回应群众期盼,为民办实事。在闽东,习近平同志移风易俗,治理农村“脏、乱、差”,规划农村住宅建设,为村民推动改造世代居住的茅草房,改善人畜混居状况,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倡导健康生活,创建五好家庭、文明村镇;为祖祖辈辈漂泊海上的“连家船”民在岸上修建住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安居乐业;主张“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1]P108,鼓励畲民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自主自强,改变贫困。倡导辩证地为民办实事,提高办实事的水平,“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1]P19;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不能把办实事与给钱给物相等同,不能有短期行为,更不能为了个人政绩不顾政策蛮干,既为物质文明建设办实事,又要为精神文明建设办实事,“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1]P64

在闽东,习近平同志把基层工作、为民办实事、反腐倡廉当做锻炼和培养干部担当品质和责任意识的重要场域和手段。“芝麻官”千钧担,官不大责任不小,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越是艰苦的地方、困难的时刻,越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1]P203,倡导干部“珍惜在岗机会,努力学习,勤勉工作,刻苦磨炼,积累经验”[1]P32,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干部基本功。1988年底,习近平同志带头“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知民情、解民忧、惠民生、得民心,转变干部作风,在实践中增强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反腐倡廉,突出肃清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以权承包工程和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建章立制,建构清正廉洁的政府和作风,拒腐防变,为民服务,为民担当。

“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1]p37,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奉献、清廉、明法,“为官四要”[1]p36高度凝练了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价值观和自我定位,回答了“为什么当官和当什么官”的问题,“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为人铺垫的工作”[1]P34,“一个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即使工作苦些、累些,他的心里也是充实的,这种充实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无穷的乐趣”[1]p39。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命感,铸就习近平同志敢于担当的精神特质。

四、实干能干巧干:彰显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实践探索的胆略与气魄、谨慎与智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同志对气魄有独到理解。气魄“不是脱离客观规律的盲目冲动”,是“借助对事物的认识作出决定的能力”,是“深入实际,获得对外部世界必然性认识”后的“工作自由程度”,是“果断、大胆、正确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唯物主义者的勇气”[1]P46。习近平同志“崇尚行动”,“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行动”[1]P216,他善于运用辩证法,驾驭复杂局面,科学运筹谋划,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促进,在掌握规律基础上,以一系列富有个性的行动展示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者的勇气”:不脱离闽东区情谋发展,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重视基层工作、切实从基础抓起,四下基层转变作风等等,大胆与谨慎、勇气与智慧平衡,信念与本领、作风与方法统一的求真务实行动,给闽东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习近平同志在闽东的实践探索,求真务实的胆识和智慧,突出表现为一种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一种执行定力和谋势能力,极具个性化特质。战略思维是驾驭全局的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重在整体性、前瞻性。作为基层领导,习近平同志战略思维表现在对闽东改革发展脉络把握上的全国大视野,对闽东摆脱贫困的顶层设计及其面临机遇挑战的科学判断和远见卓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把闽东发展放在党和国家长远发展中考察、定位和处理,主动服从、服务于全国大局,“在整个国家宏观格局内,有独到的闽东思考”[1]P179;要求每个部门、每个人在思想方法上都要着眼于自己工作范围和视野中的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形成团队工作与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他用“大合唱”比喻地方经济工作,“大家都要围绕着经济工作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讲协调,讲配合……这不是简单的1+1=2,是1+1>2的‘整体功能效益’”,“任何部门搞‘独立大队’,都违背整体战略。每个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大合唱中有你的位子,就有你讲配合的职责”[1]P11-12

习近平同志对闽东面临的机遇挑战有清醒的判断和远见卓识。“寄希望于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实际”[1]p69,“闽东未来发展的宏图大略应建立在对区情、省情乃至国情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既要避免把近期难以实施的远期目标超前化,又要防止近期规划简单化”,“可能性和必要性不等于必然性”[1]P72,“正确的路子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实现逐步发展”[1]P70。1988年正值国家治理经济环境,闽东不少干部群众感叹生不逢时,没赶上经济大发展的“末班车”。习近平同志则把治理整顿看做闽东发展的新机遇,抓住中央重视农业,加强农业,政策向农业倾斜的机会,充分开发山海资源,培养农业基础和优势,稳步发展适合当地的生产体系[1]P66,使广大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大农业摆脱贫困,表现出一位基层领导的底线思维: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后行,避免出现重大失误。

“弱鸟先飞”,需要创新思维,“从这个意义上,我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1]P216。“弱鸟先飞”,在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超常发展,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需要把握大势的能力和智慧。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主客观有利条件或比较优势。闽东优势在山海资源,把握这一优势,发展“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的立体大农业”[1]P178;工业基础薄弱,就“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闽东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1]p73;习近平同志善于因势而谋、顺势而为、蓄势待发、乘势而上,为闽东发展谋势、造势;根据闽东实际,把富有创造性的理念、思路转变为可操作的整体性蓝图和方案,为弱鸟丰满羽翼,以锲而不舍的执行定力,实现“弱鸟先飞”。锲而不舍的执行定力是不为干扰所动的长期持续和坚定,一张好蓝图,“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1]P77,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不投机不侥幸,用锲而不舍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谋求发展,摆脱贫困。

“滴水穿石”精神和摆脱贫困的实践探索,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做人、做事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智慧胆略,凝结着习近平同志对闽东人民的深情厚意,对闽东发展的智慧心血,映现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站在时代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创新、丰富和发展,与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学习最现实、最生动、最基础、最鲜活的教材。“滴水穿石”精神和实践智慧是他留给闽东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引领闽东人摆脱贫困,在实现闽东梦、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林心雨 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2012(9).

[3]习近平.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学习大军.网址:www.weibo.com/xuexidajun.

[6]韩玉芳,何军.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启示[J].新视野,2014(6).

[7]钟君.中国梦——伟大诗意的中国理想[J].探索,2014(2).

[8]奚洁人.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务实亲民思想[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3).

上一条:习近平早期思想概述 下一条:“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摆脱贫困》一书看习近平唯物辩证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关闭